1.「奧卡姆剃刀」定律
這個定律有個普遍的解釋:如無必要,勿增實體。
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很早就聽過,但是在日常生活中,又經常忘得一乾二淨。
當年我剛剛創業時,就明知故犯了,因為是做諮詢,總想著辦公室要氣派一些,客戶來了顯得我們有實力。
于是租的辦公場地很豪華,還有自己的獨立辦公室,招人時也比較氣派,因為在大公司久了,總想著「專人專崗」:
做分析的,就專門做分析;做方案的,就專門做方案;做市場的,就專門做市場......
看起來五臟俱全了,可這麼一來,一下子養了一堆人,每月不管業務做了多少,開銷都如同一台大型抽水機。
而且,人多了是非就多,鬧出不少麼蛾子,弄得公司風氣一團糟。
後來反思,這就是違背了「奧卡姆剃刀」定律。
于是乖乖地搬到了共用辦公室,人員也一再精簡,不同的崗位,一個人完全可以幹,只要薪水給的夠意思,這都不是事。
也縮減了很多形式化的工作,比如不再召開沒有必要的會議。
這樣下來,成本降低了,經營也變好了。
「奧卡姆剃刀」不僅適用于創業,它所蘊含的「兩點之間,直線最短」的原則,也完全可以指導我們的工作和生活。
推銷產品,不用和客戶套近乎,直接說能給對方帶來什麼好處即可;
做大客戶銷售時,直接找到有決策權的人,中間人越少越好;
向領導彙報時,直接說你的結論,不要彎彎繞繞說一堆。
可買可不買的東西,就不要買;
可見可不見的人,就沒必要見;
可說可不說的話,就不要說;
所謂剃刀,就是剃掉那些可有可無的事,你的精力就不會被浪費,可以投入到最重要的事情當中。
當你遇到一件很難判斷的事情時,「奧卡姆剃刀」告訴你:
去掉不必要的假設,相信複雜度最低的答案。
假設我們穿越到「皇帝新衣」的那個年代,你應該如何判斷一絲不掛的皇帝?
第一個判斷是,皇帝穿了新衣,但愚蠢的人看不見,你是愚蠢的人,所以你看不見;
第二個判斷是,皇帝壓根什麼都沒穿,所以你看到光身子的皇帝。
當然是第二個想法複雜度最低,所以你要相信第二個判斷。
按照這個方法,你大概可以避免90%的騙局,遇到推薦股票的,想想,他知道這麼多內幕,為什麼不自己炒而要告訴你?
遇到賣祖傳藥方的,想想,這「祖傳」是怎麼傳下來的?為什麼不批量生產?為什麼不打廣告?有什麼藥理證明嗎?
你會發現,疑問很多,很複雜,所以你大可不必相信,你只相信一條即可:
他們在想方設法賺你的錢。
2.「漢隆剃刀」定律
第二個定律「漢隆剃刀」,是「奧卡姆剃刀」的延伸,是美國一位名叫漢隆的學者提出來的,大概意思是:
能解釋為「愚蠢」的行為,就不要解釋為惡意。
這裡的「愚蠢」是加了引號的,不僅僅代表無知,也包括偶然的、非故意的、其他目的的意思。
如果你主觀認為別人帶著惡意針對你,你的思維就不會再延展下去,只會進入到一種「戰鬥」狀態,原本不是敵人的對方,最後就真變成了你的敵人。
如果你懂得「漢隆剃刀」 定律就會明白,很多矛盾,只是機緣巧合,或是利益驅動之下的正常反應,這裡面並不存在善惡。
十幾年前我做主管時,跟隨過一位不錯的領導,他被派到另一個機構,我想跟過去。
這時麻煩來了,新來的總經理也賞識我,找我談了幾次話,想讓我留下來。
但我態度很明確,一定要走,這下把新領導給惹惱了。
那新領導到處告我的狀,宣揚我的不是,有些甚至是捏造的,調動也一直被他卡著。
當時我既生氣,又無奈,畢竟官大一級壓死人。
我還主動找新領導溝通幾次,說自己的處境,希望對方能理解。
新領導拍了拍我,說:
「我理解你,不過你在不合適的時候站在了我的對面,所以我不會輕易放過你......」
後來,事情鬧得很大,地區老大都參與協調,我放棄了很多業務,才調動成功。
我應該和新領導結仇了吧?
然而並沒有,我在公眾場合見他,仍然熱情地打招呼,當做什麼也沒發生,他也熱情地回應。
後來,陰差陽錯,我倆都調到了總部,我當時級別也升了,和他級別差不多,只不過管的內容不同。
一次他們部門有項活動,需要我們部門支援,那領導可能顧忌之前和我的矛盾,于是讓他的手下和我的手下溝通。
我知道後,主動發郵件給他,說這次活動我們一定會大力支持。
最後活動很成功,領導很滿意。結束當天會場外下起了大雨,我幫他安排了車,並撐傘把他送到車前,他看著我淋濕的半邊身子,深情地握了握我的手。
第二天,他們部門起草了一份郵件抄送給大領導,狠狠表揚了我們部門。
後來我出來做培訓,我的第一個客戶就是這位領導介紹的。
我說這個是想表明,這世界有完全壞的人嗎?
絕對有,但是一定不多。多數人不好也不壞,天下熙熙,皆為利來,多數時候,我們都是在對既得利益做出反應。
就像那領導剛剛上任,下屬就要跳走,他才要極力阻撓,與其說是針對我個人,不如說他是在維護自己的權威。
如果我理解成一種惡意,和他不共戴天的同時,也給自己堵死了一條路。
不輕易把別人針對自己的言行歸為惡意,真不是高風亮節,最起碼我還沒到那個境界。
我只是覺得,除非報復對方能給自己帶來收益,否則,只會無端消耗自己的精力,給自己樹立了仇家,其他一無所得。
和別人衝突之前,先考慮一下你的收益和損失各是什麼,成為一個理性的人,別做情緒的傀儡。
3.「勞力辯證」定律
「勞力辯證」定律,是德國作家羅爾夫提出的一個概念,他講了一個故事:
約翰是美國空軍士兵,他好不容易通過了跳傘測試。在這之後有一個隆重的儀式,每個通過的人可以得到一枚降落傘形的別針。
輪到約翰時,他的上司竟然以一種挑釁姿態站在他面前,將別針放到他胸前後,猛擊一拳,結果別針紮進了約翰的身體。
從此以後,那枚別針和小小的傷疤一起,被約翰當成了榮譽的象徵。
別針被裱進相框,掛上牆。而傷疤,約翰一有機會就向人展示。
羅爾夫說:
這是認知失調的表現,人都有把磨難後的成果「神聖化」的傾向。這些都是無意識的反應。
「勞力辯證」可以解釋很多現象,比如:
一個女孩遲遲不願離開人渣男友,因為她執著于以前的付出,以為堅持下去就可以換來浪子回頭;
很多人即使公司給的待遇很差,也不願意離職,因為他們覺得吃的這些苦會變成一個個籌碼,最終會換來亮麗的成果。
其實,這都是把苦難神聖化的結果。
知道這個定律後,一方面你要提防,當你對一件事物或一個人投入過多情感時,想想會不會是這個定律在作祟。
另一方面,你也可以利用這個定律。比如和人打交道時,讓對方幫你一個小忙,往往是讓兩人關係更深入的方法。
這個世界有時挺反常識的,就像經常幫你的人,都是以前幫過你的。那些沒幫過你的人,多半以後也不會幫你。
這是因為前者曾經為你有過付出,而後者沒有,這也是「勞力辯證」決定的。
4.「終結錯覺」定律
「終結錯覺」定律是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吉伯特提出的一個概念,大概意思是:
我們自認為可以改變很多事情,但其實可以改變的事情少之又少。
吉伯特還做了一系列的實驗,來證明我們與20年前的自己並沒太大本質上的變化,但是我們總有一種錯覺,以為自己變了很多。
很多人還想主動改變自己的氣質,比如,原本內向的人想把自己變得外向。
事實上,這種努力往往是徒勞的,就氣質而言,我們最多只能略加改良,卻很難徹底改變。
人類學家海倫·費雪,曾提出「氣質維度」的理論,是說我們的氣質主要由4種激素決定:
多巴胺、血清素、睾丸素、催產素。
多巴胺含量高的人,喜歡冒險,有創造力,但耐心不足;
血清素含量高的人,有耐心,自控能力強,但社交能力差些;
睾丸素含量高的人,比較有侵略性,空間感及數字感強,但不太在乎別人的感受;
催產素含量高的人,同理心強,表達能力好,善于社交,但是害怕衝突。
這些激素,各有優劣,卻很難改變,因為都是刻在我們的基因裡的。
如果你是血清素含量高的人,每次和人打交道,你就會覺得是一種莫大的消耗,一個人待著才是在充電,那就儘量別選擇和人打交道的工作,選擇那種專門研究類的,既能做得好,也會很開心。
如果你是催產素含量高的人,每次和人打交道,就是一種充電,一個人待著時,就會覺得能量消耗得快,那你最好選擇銷售等和人打交道的工作。
環境的影響和自己的努力,多少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,但成效往往不大,非要逆著來,別人難受,自己也難受。
這個世界參差多態,需要各式各樣的人,遵循自己的本質,就是最好的選擇。
關于「終結錯覺」,我們更容易犯的毛病,就是總想改變他人,我們連改變自己都這麼難,改變他人又談何容易?
所以,放下那顆要改變世界的心吧,「尋找」比「改變」要務實很多。
網路流行語說,改變自己的是神,改變別人的是神經病。
很有道理,你肯定不是神,但也不想成為神經病,對吧?
5.無限遊戲定律
所謂有限遊戲,就是以幹掉對方為目的,對方死了,你就贏了。
而無限遊戲,是以自己的生存為目的,不是和誰比,就是想辦法一直讓遊戲可以玩下去。
說白話一點,就是「活著比什麼都重要」。
不要爭一時長短,而要關注哪些事情可以讓你一直玩下去,對于所有人來講,「活著」就是一件具有普遍意義的事情。
我們都挺愛拿「複利」說事,還總拿巴菲特當例子。
其實巴菲特30歲時身家只有100萬美元,眾所周知,他投資的年化收益率是20%左右,按複利計算,他50歲時會擁有多少財富呢?
大概不會有你想的多,是2億美元左右,雖然比起普通人已經很厲害了,可是這樣的數字也就是一個普通的富豪而已,不足以讓這麼多人敬佩。
事實上,巴菲特如今845億的資產中,有842億,是他50歲以後掙到的。
而其中的815億,是巴菲特在65歲以後掙到的。
如果你真懂複利,應該知道,越往後,雪球效應才越大,所以巴菲特真正厲害的地方,不是別的,就是「活」得長。
從10歲炒股,到90歲,資金要活著,人也要活著,才能成為一個傳奇。
另一位投資高手,寫了《股票大作手回憶錄》的利弗莫爾,在巴菲特出生那一年,資產就高達2億多美元,那時美國一年財政收入才42億。
但後來利弗莫爾結束了自己的生命,財富的神話沒能繼續下去。
因此,你要抱著無限遊戲的原則,來經營事業和生活,保持平和健康,避免那些巨大的損失,你才能真正享受複利帶來的好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