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語有雲:
「一言足傷天地之和,一事足折終身之福。」
說話是一門學問。
不會說話的人,不僅很容易遭人反感,甚至有時候還會給自己帶來巨大的麻煩。
會說話的人,則總能既巧妙表達自己的想法,又讓人心生愉悅,在交際圈中受到歡迎,生活也總是常伴好運。
所以啊,與人相處,說話一定要多注意,開口之前多站在別人的角度上去想一想。
對于下面這三種忌諱,一定不要說。
不言人過
《朱子家訓》中有句話說:
「凡事當留餘地,得意不宜再往;處事需留餘地。」
生活中,也許對于不相干的人,我們很容易就能夠做到不詆毀,不譴責。
但是對于那些辜負過我們的人,就算是已經翻篇了,過去了,很多人也往往無法做到平心靜氣,甚至會惡意報復。
可是,我想說的是,既然已經分開了,既然事情已經成為過去了,那麼死死咬住不放,甚至是謾駡中傷別人,又何必呢?
俗話說:「得饒人處且饒人。」
無論任何時候,人活著,發自己的光就可以了,但是不要故意去吹滅別人的燈。
電視劇《親愛的自己》中,張芝芝的婚姻,因為魏亞雲的出現而支離破碎。
後來兜兜轉轉,張芝芝成為了魏亞雲的頂頭上司。
當時魏亞雲特別害怕,她害怕自己的醜聞會被曝光,害怕張芝芝會打擊報復。
可是張芝芝並沒有為難魏亞雲,並且對于之前魏亞雲插足她婚姻的事情閉口不提。
之後張芝芝好友問張芝芝,你就不恨魏亞雲嗎?張芝芝只是說了一句:「已經都過去了,我也不能徹底斷了別人的生路!」
古人雲:
「天地有責,人事有度,過則殆矣,為人處事留餘地,不僅渡人,也能渡己。」
人生一世,凡事別做絕,話語別說盡。
給人留有餘地,其實也是給自己留轉圜的空間,畢竟世上行走,多個朋友總好過樹個敵人。
不論人非
生活中,總有一些這樣的人。
他們好像唯恐天下不亂,別人稍微有點八卦,就會被他們「有模有樣」地傳得沸沸揚揚。
可是,這種聽來的內容真的是真實的嗎?
也許你只是一時口舌之快,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對于別人會造成怎樣的傷害!
網上看過這樣一個故事:
一個年輕人,在他下班的時候,無意間碰到一個女同事上了一輛豪車,第二天他就添油加醋地在公司傳開了。
就這樣,一個女孩,被幾乎公司所有人都用異樣的眼光打量,並且難聽的話語不絕于耳。
最終,女孩無法容忍,只好辭職!
可是事實上,那個接女孩回家的人是女孩的親舅舅。
論語中講到:
「道聽而途說,德之棄也。」
做人、做事,不要根據一點細枝末節的所謂證據,就去隨便評價別人,因為你只看到其中一部分,並不一定是全貌。
韓寒曾說過:
「如果你不瞭解,就請你閉嘴,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別人經歷過什麼;如果你瞭解那你就更應該閉嘴。」
總是喜歡背後論人是非的人,那麼必然會被人漸漸疏遠,畢竟沒有誰希望自己是下一個被非議的人。
不揭人短
《薔薇園》裡有句話:
「話不像話,不如不說,話不投機不如沉默。」
刀瘡易去,惡語難消,生活中,總有一些人,會有不想被碰觸的痛處和不想被提及的缺陷。
當你拿著別人的短處到處宣揚,你以為是玩笑,可是對于別人來說卻可能是傷疤上撒鹽。
曾經有過這樣一個同事。
他最喜歡的,就是拿別人的缺點開玩笑。
公司中,有一個女孩,長得特別矮。
對此,很多人都會避諱提到身高這樣的事情,害怕戳到女孩的痛處,可是這個同事卻恰恰相反,總是拿女孩的身高開玩笑。
起初的時候,女孩感覺他只是無心之言便沒有在意,可是後來這個同事卻變本加厲,竟然當著所有人的面稱呼女孩「矮胖子」。
對此,女孩也徹底和他翻臉。
也許,有人會覺得,不就是一個外號嗎,也許他只是開玩笑,並沒有什麼惡意。
可是,我想說的是,口能生玫瑰,也能吐蒺藜。
年歲漸長,你終會明白,嘴欠和幽默是兩回事,輕重不分和耿直也是兩回事。
不揭人短是一種情商,也是一種教養。
唯有當我們能夠懂得感同身受別人的尷尬,說話能夠為別人考慮,那麼才是真的善良。
蔡康永在《說話之道》裡寫道:
「把話說好,收穫最多的是我們自己。你越會說話,別人就越快樂,別人越快樂,就會越喜歡你,「
說話之道,也是為人之道。
與人相處,上面三種話一定不要掛在嘴邊。
唯有如此,你才能夠不遭人煩,擁有更多的好人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