謀事在人,成事在天,沒有誰的一生總能夠順遂順意,不如意的事情十常八九,計較不來,唯有學會看淡,順其自然,一切便是最好的安排。
《道德經》中講:「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
萬事萬物,都不能強求,講求順其自然,講求隨緣,才是人生最好的狀態。
有時候,得到未必會幸福,而失去也未必是悲哀,東隅已逝,桑榆非晚,禍兮福之所倚,福兮禍之所伏。機關算計,不如天意,萬事皆有因果,半點不由人,不如順其自然。
人這輩子,順其自然,用簡單的心去面對複雜的生活,才能擁有高貴的靈魂。
人生最高的境界,其實就是保持內心的淡然,知道這個世界上很複雜,知道世道艱難,所以才要學會看淡,行到水窮處,坐看雲起時。
淡定從容,處事不驚,是一個人最頂級的魅力,也是一個人活得自在的秘訣。
「人」字一撇一捺,寫盡人生的一生。一撇悲傷,一捺喜悅,一撇得到,一捺失去。
人生在世,苦樂交織,從來都不全部是快樂,也不全部是悲苦,只有看開的人生,才能處事淡然,順其自然。
那一句「心安便是吾鄉。」不管你在哪裡,只要過得心安,便是歸處,不必覺得為難,順其自然,隨遇而安,一切就是最好的安排。
想起蘇軾好友的王鞏,也受到了「烏台詩案」的牽連,而被貶到偏遠之地,幾乎是家破人亡,卻有一人願意跟著他去,那個人就是寓娘。
有一次,王鞏跟蘇軾相聚,蘇軾看到寓娘氣色很好,而寓娘也看出了蘇軾的好奇,于是說,「我內心安定的地方,就是故鄉」。
人生聚散皆是常態,唯有順其自然的人,才能感受到心安的境界。
人生不僅有順境,還有逆境,不管你現在經歷了什麼,要知道得之坦然,失之淡然,從容豁達地接受一切,不畏風霜,修得淡定從容,便得餘生安樂。
有些人在生活裡,總是怨天尤人,到處跟別人抱怨自己的遭遇,到處傳播負能量,活得最累的就是這樣的人。
而活得自在的人,其實都懂得順其自然,寵辱不驚。
正如那一句古詩所說,「寵辱不驚,看庭前花開花落;去留無意,望天上雲卷雲舒。」
人生得失成敗,隨緣才自在。
想起楊絳先生站在百歲人生的那句人生體悟:「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,到最後才發現:人生最曼妙的風景,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。」
一個百歲老人,這一生,經歷了很多坎坷,身邊的人也一個個先她而去,面對人生的起落,面對人生的離別,總有人迷失在其中,總有人憂心忡忡,而楊絳先生卻看得很通透,看得淡然,她那種安之若素的性格,仿佛看穿了塵世種種痛苦,保持內心依然無恙。
在《幹校六記》中記錄到,在大雨滂沱的傍晚,楊絳先生一腳泥一腳水跑去見錢鐘書,看完之後,她又風雨兼程趕回小棚屋去,感慨道:「我睡在硬邦邦的,結結實實的小床上,感到享不盡的安穩。」
而在那個前途未蔔的日子裡,很多人都帶著恐慌和畏懼,而楊絳先生記住的就是安穩和知足。
其實在楊絳先生下放的時候,她依然是不抱怨,幹著農活之餘,就一邊讀書,潛心修學。
越是艱難曲折,越是歲月變遷,她越保持冷靜,一個懂得順其自然的人,才能保持向上的姿態,衝破命運的枷鎖。
人生萬千,世事無常,不要糾結對錯,哪怕是身處逆境也不要害怕,很多時候,命運的好壞不在于物質的豐盈,而是內心的態度。
凡事順其自然,隨遇而安,擁有一顆通透淡然的心態,才能享受歲月帶給自己的一份寧靜。
正如周國平所說:「人生有三種境界,最低境界是平凡,其次是超凡脫俗,最高境界是返璞歸真後的淡然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