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零後,是真正苦過的人

禾熙 2021/09/15 檢舉 我要評論

01、卷首語

歲月不饒人,當社會話題圍繞著零零後甚至一零後的時候,六零後仿佛已經成為被時代遺忘的一代人。

掐指一算,他們如今已有六十多歲了,皺紋已經爬滿臉頰,頭髮也已近花白。

六零後,出生在一個特殊的年代。在貧困人口眾多的情況下,他們仿佛是活著就已經花光了力氣的人,餓一頓飽一頓是常態,甚至當時多數人的願望就只是能溫飽。

六零後一代人,是真正見過風浪,苦過的人。

這種苦是身體與精神上共同經歷的,他們把勤勞、奮鬥刻進了骨子裡,任由時光飛逝,在不知不覺中就老了。

時代在迅速發展,再也不會出現吃不飽穿不暖的現象。但在六零後的記憶裡,曾經經歷過的苦,一輩子都不會忘記,仿佛時刻是在提醒著自己,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好生活。

02、六零後,兒時的生活很苦

現在的孩子,擁有多彩的童年,琳琅滿目的玩具,功能俱全的平板,劇情有趣的動畫片……

可是六零後的童年,鮮少是彩色的。

一大家子擠在簡陋的屋裡,沒有屬于自己房間。更別提玩具了,就是穿的衣服,也大多是大孩子穿不了了給小的孩子穿。

六零後一代人,小的時候很苦。

六零後的兒時生活真的很苦,吃了這頓,沒下頓。

很多小孩早早結束了學業,一方面是家裡面沒有足夠的錢支持他們念書。另一方面,當時勞動力就是生產力,家裡面多一個會幹活的,也能減輕些負擔。

時代背景決定了童年的模樣,六零後太苦了,從小就遭受生活的磨練,也早早懂事起來。

早起幫著做力所能及的事情,再去上學,放學歸來,丟下書包便開始幹活。

生活的苦,讓六零後兒時的心理成熟程度與其稚嫩的臉蛋完全不成正比。

生活的苦,是六零後童年時教會他們成長的第一課。

03、六零後,吃過勞作的苦

村上春樹在《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》中寫道:「世上存在著不能流淚的悲哀,這種悲哀無法向人解釋,即使解釋人家也不會理解。它永遠一成不變,如無風夜晚的雪花靜靜沉積在心底。」

六零後,吃過勞作的苦,大部分人都是農民出身,過著面朝黃土、背朝天的日子。

若是碰上自然災害,莊稼被毀,一大家子的生存都會成問題,這種苦楚,是出生在新世紀的人們無法感同身受的。

在人口多的大家庭裡,不得不努力去勞作,扛起家裡的重擔。

那個年代,條件艱苦,多一個幹活就多一份未來的期望。老老小小,能出力的都得出力。為了收割,人們還得集體出工。

六零年代,沒有先進的科技,做什麼都是苦力活。

吃過的勞作之苦,是無法用文字來表達的。不勞作,便意味著吃不上飯。就是豐收了,所剩的都不夠家裡人一年吃的。

04、六零後,操勞了一輩子

六零後,年輕時吃夠了苦,如今科技化的生活卻又讓六零後顯得格格不入。

六零後,操勞了一輩子。吃過生活的苦,便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改變窮苦的命運。

六零後,他們自己奮鬥了一輩子,卻將積蓄都花在了孩子身上,幫助他們成家立業,自己卻勤儉度日。

到了本該安度晚年的手,卻依舊不願意停下來。六零後是經歷過饑荒的人,缺乏安全感,覺得只有不停地勞作,才能維持生活和心理上的平衡。

活到老,苦到老,六零後操勞的習慣與其人生經歷息息相關。

六零後是艱辛的一代,也是真正吃過苦的一代。

現代人說苦都沒有六零後所經歷的苦,與命運抗爭,被時代壓迫,這段人生經歷會成為腦海中最清晰的記憶。

操勞了一輩子,到老了,卻依然捨不得對自己好一點。

有好吃的,捨不得吃;手頭寬裕了,也捨不得花錢,習慣了省吃儉用的生活。

05、總結

六零後的人,雖然沒有無憂無慮的童年,也沒有接受過深的教育,但是他們淳樸善良,若不是生不逢時,又怎會吃那麼多苦。

六零後的辛酸苦楚,同齡人最能產生共鳴。只有經歷過真正苦難的人,才會明白現在的好生活是多麼來之不易。

曾經饑腸轆轆的模樣仿佛還在昨天,如今看著一座座高樓大廈在城市中矗立,鮮果蔬菜等應有盡有,都在證明著那個灰色的時代已經過去了。

六零後的人,在往後的日子裡,請學會善待自己。

曾經以為變老遙不可及,當真正來到了人生下半場,又感歎時光的飛逝。

餘生很短,別讓自己的一生留下太多的遺憾。不論生在何時,只要生命不止,就有選擇生活的權力。

在本該頤養天年的時候,放下心中的牽掛,利用剩下的時間好好為自己活一回。

用戶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