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這輩子到底在追求什麼呢?
這個問題或許沒有人可以給出一個標準答案,因為我們每個人對人生的追求都是不一樣的,也會有自己理想的生活,理想的人生。
但與我而言,人生最快樂的三件事,大概就是有錢、獨處、讀書了。
我希望自己可以做個簡單快樂的人,脫離人世間那些紛繁複雜的事情,回歸自己的本心,我也堅信,人生最難得的,是始終保持著一個好心態,努力奮鬥,耐得住寂寞,經常讀書,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。
01
有錢,才有底氣
很多人一定聽過這樣一句話:「錢不是萬能的,但沒錢是萬萬不能的。」錢絕對不是什麼都可以買到的,但我們這輩子的,一定要好好賺錢。
我不知道我這樣說是否太過物化,但在我眼裡,錢很重要,也許是我經歷過窮困潦倒的時候,所以我自己對于錢的價值看得很重。
從來也不認為一個人可以依靠任何人,我們所有的底氣都應該是來自自己,是那個不斷努力賺錢,努力讓自己過上好生活的自己。
龍應台在《親愛的安德列》裡寫過這麼一句話:
「我要求你用功讀書,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,而是因為,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,選擇有意義、有時間的工作,而不是被迫謀生。」
深以為然,我們努力賺錢,不是為了跟誰比較,比誰更有錢,而是為了擁有更多生活的底氣,擁有更多選擇的能力和抵禦未來未知考驗的能力。
有錢,至少在風險來臨時,我們不至于措手不及,在生命被明碼標價的時候,我們不至于倉皇無力。
所以,好好努力賺錢,不僅僅是為了擁有財富,還是為了自己賺一份底氣。
02
獨處,是一個人的清歡
以前總覺得一個人一定要合群,一定要有很多很多的朋友。現在年紀越大,身邊的朋友也開始漸行漸遠之後,越是喜歡一個人的感覺了。
仔細算算時間,我自己應該已經獨居將近十年的時間了,這十年時間裡我自己最大的改變就是不害怕一個人待著了,甚至很愛那種一個人待著的感覺。
因為一個人的時候,我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,不管是寫作也好,還是讀書也罷,甚至跟家裡的兩隻貓在一起玩,這些都會讓我感到內心愉悅。
我想,一個能跟自己好好相處的人,心裡一定會足夠強大而豐富。
作家梭羅曾經一個人遠離塵世喧囂,一個人去瓦爾登湖隱居兩年,兩年的時間裡梭羅始終都是一個人。
當有人問他說,你一個人住在那裡一定很孤獨,很像見人吧。
梭羅卻回答說: 「我什麼會感到孤獨呢?獨處使我身心健康,與人為伴,即使是與最優秀的人相處也會使人厭倦。我好獨處,至今我尚未找到一個夥伴能有獨處那樣令我感到親切,在獨處時,我做回了自己。」
的確,一個人只要在獨處的時候,才能看到最真實的自己,認清自己的內心。或許我們有人會覺得一個人很孤單,但仔細想想,也只有一個人的時候,我們才可以隨心所欲做自己。
在獨處的兩年裡,梭羅創作出了曠世奇作《瓦爾登湖》,至今都被人們稱為一本奇書。
就像叔本華說的: 「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,他才可以完全成為他自己。」
我們的人生需要獨處,因為我們的內心需要淨化,也只有在獨處是我們才會遇見最真實的自己,回歸本心,專注自我。
03
讀書,遇見另一個自己
讀書,對于我們來說意味著什麼?
莎士比亞說:「生活裡沒有書籍,就好像沒有陽光;智慧裡沒有書籍,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。」
楊絳說:「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,用讀書所得去生活。」
《島上書店》裡說:「我們讀書,因為我們孤單,我們讀書,然後就不孤單。」
而在我看來,讀書,是為了讓我們擁有前進的力量,是疲憊生活裡的一絲慰藉,也是平凡世界裡的一絲光亮。
讀書的人,心中會有浩瀚的星海,抬頭便可以看到滿目星辰,低頭也能看到自己的渺小,在書的世界裡,哪怕我們只是滄海一粟,也不會感到孤單。
經常收到讀者們的私信說自己也很想讀書,但總抽不出時間,沒時間,太忙了。
剛開始的時候我會告訴他們時間是要擠出來的,我不相信一個人可以一天從早忙到半夜,不得一點點空。但遇到這樣說的人多了,我發現,問出這些問題的人都有一個問題,那就是總會被自己眼前的事情所牽絆。
比如說有的人上班一天很累了,回家就躺在床上玩手機,刷短視訊,還有的每天就是照顧孩子和家人的一日三餐,忙完了,也很累了。
剛開始的時候他們會想要改變,但後來就變得麻木了,覺得自己根本抽不出一點空閒的時間,甚至覺得可以顧好自己的生活已經很不容易了,哪裡還有時間讀書。
但實際上,讀書有些時候真的是治癒自己的另外一種方式,因為讀書的人,可以在書中,找到一點點可以讓自己喘息的餘地,可以停下來,認真的思考自己,可以不受束縛,汲取別人的智慧。
越是習慣讀書的人,越是能夠輕易的治癒自己,越是能看到這個世界的多面,越是能讓我們遇見一個更好的自己。
就像那句話說的,我們讀書,然後就不孤獨。內心和靈魂,也會因為讀書而變得豐富。
人這一生,可以有很多想要做的事情,但我覺得,兜裡有錢,可以享受孤獨,也可以好好讀書,這樣的人生一定是豐富而美好的。
最後,願我們都能讓自己的生活變得豐富而充實,靈魂變得有趣,生命變得寬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