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到中年:布衣暖,菜羹香,閒書淡

禾熙 2021/11/01 檢舉 我要評論

讀過這樣一句話:

「布衣暖,菜羹香,讀書滋味長。」

人生在世,布衣飯菜,可樂終身。

布衣暖人心

要飽家常飯,要暖粗布衣。

過年回家,我在衣櫃裡發現一件灰白毛衣,很舊,袖口都磨破了。

我跟父親說:「我幫你買一件新的毛衣吧,這衣服太舊了,該換了。」

父親卻答:「別,還能穿。何況這是你老媽當年給我織的毛衣,有錢也買不到。」

布衣雖破,能暖人心。

家裡還有一床小棉被,只有桌子那麼大。

聽老媽說,這是我當年剛出生時,奶奶親自縫製的小棉被,剛好能包住嬰兒全身,也叫繈褓被。

許多年過去,這件小棉被依舊還在使用中。冬天冷了,墊在椅子上,或者蓋在取暖桌子上。

每每拿出來,老媽都會把當年這床小棉被的故事,再說一遍。

每個人家裡,都有這樣的老物件,它是上一輩人的情感寄託。

親手縫補,一針一線,皆是情誼。

人們常說,衣不如新。可現實中,一件舊衣,往往是最溫暖的。

我們每年換季,感歎衣服不夠穿,也扔掉許多衣服,卻唯獨把某件舊衣珍藏著。

「布衣得暖皆是福,草室能安即是春。」

諸葛亮躬耕于南陽,自稱「一介布衣」。

不問是非,耕田讀書,卻修煉出謀大事的智慧。而劉備也從一身布衣,看出諸葛亮的才華。

布衣禦寒,兩袖清風,隨遇而安。

其實,最平凡的生活,不必錦衣玉食,樸素布衣也能活出從容。

菜羹香如故

作者木蘇裡寫道:

「巷子裡晚燈初上,各家飄著飯菜香,是一天裡人間煙火味最濃的時候。」

一飯一蔬,一菜一羹,一屋兩人,四季三餐。

前段時間,公司不忙,每天都能6點下班,于是大家都約出去聚餐。

唯獨同事曉樂,拒絕了聚餐,一個人早早地回家了。

我們問她:「為啥這麼早回去?」

她回答:「我打算回去做飯吃,我老公也會早點回家,我們很久沒有在下班後一起吃飯了。」

曉樂是個性格安靜的妹子,平時就喜歡做各種美食。

她有時還會自己做辣椒醬、豆瓣醬帶到公司來,十分心靈手巧。

對曉樂來說,下廚房,做一頓飯菜,和家人坐在電視機前,吃飯聊八卦,比任何事情都溫暖。

紀錄片《人生一串》中說:

「沒了煙火氣,人生就是一段孤獨的旅程。」

心裡有光,慢食三餐。

工作的疲憊、瑣事的憂愁、人生的困苦,都被熱氣騰騰的食物所治癒。

春天,有香椿煎蛋的清新;夏天,是青梅酒配小龍蝦的涼爽;

秋天,可品嘗螃蟹的肥美;冬天,是烤紅薯和板栗的飄香。

一年四季,人生百味。

做人很難,做個吃貨會開心一點。

閒書淡是非

有一段時間,我感覺跌落谷底,很迷茫,也害怕自己從此頹廢。

于是我便強迫自己開始讀書,有空就泡在圖書館、書店裡。

小說、漫畫、散文,我什麼閒書都看,慢慢給自己打開了一扇門。

把時間花在讀書上,就沒功夫去焦慮未來,更沒心思去議論是非。

陶淵明在《五柳先生傳》說:

「好讀書,不求甚解;每有會意,便欣然忘食。」

書本,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和命運。

魯迅,原本在日本留學,學習醫術。

然而在看到民眾思想的落後,他內心既憤恨又悲傷,于是決定棄醫從文。

回到國內,魯迅沒有滿足于現狀,而是堅持寫作讀書,針砭時弊,提出許多觀點。

長期的投入,魯迅的身體也漸漸消瘦,妻子勸他休息。

魯迅卻笑著說:

「面向桌子提筆寫文章,是我工作的時候。靠在椅子裡看書,就是我休息的時候。若是連這一切都停止了,那在我是做不到的。」

讀書好處心先覺,立雪深時道已傳。

當下看書,雖然沒有什麼回報,可是時間久了,你的思想、談吐卻會比同齡人更有深度。

所謂,進一寸,有進一寸的歡喜。

餘生,用心生活,時時讀書,日日長進。

孫中山先生曾說:

「行千里路,讀萬卷書,布衣也可做王侯。」

一襲布衣,可暖人心;

一碗菜羹,有滋有味;

一卷閒書,能淡是非。

願你,冬來溫雪,夏來賞荷,春煮清茶,秋著布衣。四季就是前路,生活即是江湖。

用戶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