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家楊絳說:
「我和誰都不爭,和誰爭我都不屑。簡樸的生活、高貴的靈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。」
一個人最好的教養是:生活樸素,心態平和,言行收斂。
懂得藏拙,方能收穫。
物質極簡,精神至盈
古話常說:
「惟儉者興,惟勤者進;奢靡之始,危亡之漸。」
人活著,物質可以儉樸,但精神必須飽滿。
身居陋室,心處福地。
教育家張伯苓說:
「人可以有霉運,但不可有霉相。」
越是倒楣,越要面淨理髮,霉運很快就可以好轉。
左宗棠是晚清名臣,但他從小家境清寒,父親教育他要崇儉。
左宗棠擔任陝甘總督時,薪水已經很高,但他依然節儉。
因為經常伏案寫作、批改文書,他的衣袖被磨破,也沒有換新衣服,而是加了一層「袖套」繼續穿。
他的兒子想要花錢將老家改造一下,左宗棠極力反對,並且嚴厲教訓。
「貧寒家兒忽染腦滿腸肥習氣,令人笑駡,惹我惱恨。」
在寫給兒女的家書中,他也常常勸導:
「子弟欲其成人,總要從寒苦艱難中做起,多醞釀一代多延久一代也。」
左宗棠的後代,也因此人丁興旺,英傑輩出,出了數十名專家學者。
物質上極簡,可以修養身心。
精神上至盈,方能世事通達。
古話說:
「細水長流,遇災不愁。」
人生最好的狀態,莫過于物質儉樸,但精神卻飽滿有餘。
言行收斂,沉澱情緒
《治家格言》裡寫道:
「處世戒多言,言多必失。」
花言巧語的人,往往不是有智慧的人。
判斷一個人的品行,不要聽他說了什麼,而是要看他做了什麼。
復旦大學教師陳果說:
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,語言是最低檔次的。當只有通過說話才能溝通時,你們兩個的關係很遠。關係親密、你知我知時,一個眼神、一次握手足矣。」
人過五十,看穿不言,明知不問。
許多事情,不必打破沙鍋問到底。
非要爭得輸贏高低,最後傷的是自己。
人生在世,有三個「不說」:
負氣的話,不說;
炫耀的話,不說;
是非的話,不說;
今山事在《一杯茶垢》中寫道:
「在這個世間,本就是各人下雪,各人有各人的隱晦與皎潔。」
掃清自家門前雪,莫管他人瓦上霜。
沒有經歷過別人的痛,就不要去評判他人的對錯。
人生下半場,收斂言行,沉澱情緒。
心態平和,不畏險阻
很喜歡這句話:
「高度不夠,看到的都是問題。格局太小,糾結的都是雞毛蒜皮。」
當你感受過跌宕起伏,就不會再怕小打小鬧。
當你練就一身鎧甲,就會不動聲色的淡定。
作家畢淑敏說:
「你不能要求一個沒有風暴的海洋,那不是大海,是泥潭。」
玉不琢,不成器。
人不學,不成材。
真正成熟的人,格局打開了,心態越發平和,不畏懼前路的未知。
懷素是唐代書法家,史稱「草聖」。
家裡貧寒,沒有錢買紙張,他就在寺院的牆壁上、衣服上、器皿上,芭蕉葉上,練習書法。
後來,他找來一個木盤和一塊木板,塗上漆,當做硯臺和練字板。
天天磨墨,天天寫;寫完就擦,擦淨再寫。日復一日,年復一年,硬是把木盤磨漏了,木板擦穿了。
當其他人都醉心于功名利祿,參加科舉考試,懷素全力以赴的練習書法。
後來,懷素的書法出神入化,李白稱讚他 「草書天下稱獨步」。
有這麼一句話:
「不必慌張,活好當下,來日方長;不必失望,人間值得,未來可期。」
生活不是童話故事,披荊斬棘要靠自己。
把眼前的事情做好,日後的結果,自然會水到渠成。
「道阻且長,行則將至。」
做一個心懷大格局的人,不糾結于雞毛蒜皮,往更遠的目標前進。
唐代詩人李鹹用說:
「好事盡從難處得,少年無向易中輕。」
人在低谷,莫怕險阻,靜心修煉,提燈前行。
物質極簡,精神至盈;
言行收斂,沉澱情緒;
心態平和,不畏險阻。
接受世事無常,接受孤獨困境,我們終將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