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貧窮的本質》:關于「越努力越窮」的5個真相:想打開「窮人思維的陷阱」,只有4個方法

佩珊 2021/09/08 檢舉 我要評論

看過一位網友的經歷。

她和男朋友一起點外賣,從小習慣了節儉的她,一直在找各種打折優惠,家境優渥的男朋友說:

「不要為了省錢而去買不喜歡的飯菜。」

而她又反駁說:「不是佔便宜的飯,它怎麼能香呢?」

那一刻,她忽然理解了什麼是窮人思維。

在世界各地,還有10億人生活在每天0.99美元的貧困線之下,雖然每年有數萬億美元的援助,卻也不能救他們于水火之中,他們依然深陷貧窮的陷阱,前路不明……

窮是會遺傳的嗎?為什麼窮人擺脫不了貧窮?

兩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教授阿比吉特·班納吉和埃斯特·迪弗洛,深入世界五大洲多個國家的窮人世界,調查貧困人群最集中的18個國家和地區,從窮人的日常生活、教育、健康、創業、援助等多個方面,探尋貧窮真正的根源,出版 《貧窮的本質》一書。

兩位作者也因為對貧窮的深入研究,成為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。

他們發現, 貧窮的本質不是懶惰,而是窮人總是容易跌入人生陷阱

各國政府都出臺了刺激經濟的手段、扶貧機構也給出了大量的援助和福利,幫助他們擺脫貧窮,

但是他們的生活無時無刻不在面臨種種風險:

生一場病就會花光存款、孩子教育上花了很多錢卻沒能有份好工作、自身的競爭力持續減弱……

經過大量實地考察和研究, 作者提出了無法擺脫「窮人思維」的五大陷阱

第一、缺乏正確的資訊來源,往往選擇相信錯誤的事情。

比如說,每天99美分的收入,在印度可以買15根小香蕉,這意味著他們不會有多餘的錢去花錢買報、買書。

他們缺少資訊來源,無法打開眼界,越來越短視,就會越來越相信一些錯誤的事情,于是做出錯誤的選擇。

第二、肩負著生活中的多種逆境,更難做出正確的決定。

日子已經很苦了,有了一點小錢之後,首先會給自己買點快樂。

于是,他們會花錢在一些零食、煙酒上,而不是學習或者升級自己的生產工具上。

第三、服務于窮人的市場正在消失,或者窮人在其中處于不利地位。

窮人很需要小額信貸的服務,但是金融機構卻不願意做,或者把貸款利率提得很高。

因為窮人違約的機率更高,他們對自己的信用也並不珍惜。

另外對于金融機構來說,小額信貸做得多,管理成本就會提高,收益卻不一定會提高。

第四、窮人往往因為短視和成見,放棄長遠規劃。

比如為了早點讓孩子賺錢養家,放棄教育機會;也不願意接受一些健康上的預防服務。

書中提到一個資料,生活在印度烏代布爾地區的窮人,很多國際救助組織會提供給他們廉價甚至免費的疾病預防手段,比如疫苗、消毒劑等等,但是極少數人會積極運用這些物資來預防疾病,而是等疾病發生後找當地的蹩腳醫生來治療。

得到10美元醫療援助,明明可以購買一床蚊帳來預防瘧疾,他們卻更願意去街邊買一份海螺餡餅。

受限于當地醫生的專業性和醫療水準,治病的結果往往是花了大價錢卻讓身體惡化得更快。

第五、因為生活在更大的壓力中,所以更難實現自我控制。

對于窮人來說,他們每天要克制很多欲望才能省下一點錢,必須錙銖必較地存錢,才能有一些積蓄,但即便如此,脫離貧窮的希望也和中彩票一樣機會渺茫。

所以,他們喜歡享受偶爾的奢侈和放縱,那是辛苦生活中的為數不多的小確幸。

對于他們來說,存錢不是靠省吃儉用就能解決的。

每個人的收入都有一個臨界點,當你的低于這個臨界點時,每天入不敷出。

總有各種各樣的開銷把錢消耗殆盡,你不得不透支或者借錢來填補今天的空缺,于是越來越窮。

當收入高于這個臨界點時,你才會有正向現金流,手裡的錢才會越攢越多。

作者在書中說:

貧窮就像一道陷阱,讓深陷其中的人無法逃離。儘管有逃出陷阱的梯子存在,但梯子並不總是放在正確的地方,更重要的是,很多人並不知道怎麼踏上梯子。

看到這裡,你是不是也發現了貧窮的反面、實現財富積累的「梯子」的方法是什麼?

是打開視野、獲取資訊,做出更明智的判斷;

是投資自己、更有遠見,讓自身不斷增值;

是任何時候都重視自己的社會信用;

更是放棄享受當下的念頭,學會延遲滿足……

正如《貧窮的本質》結尾的一句話:

創富需要勤勞和智慧,但無論何時,如果男人和女人都 受過良好的教育、擁有健康的身體,如果市民們在為孩子投資方面具有安全感和資訊,讓孩子們走出家門,到城裡去找一份新工作,那麼人們就更容易擺脫貧困。

看到一個話題:貧窮給你帶來了哪些習慣?

許多留言讓人心酸又溫暖。

有人說,因為窮所以很難被鼓吹消費主義的言論洗腦,反正也沒有那麼多錢可供消費;

有人說,借刷同學的公交卡一定會還錢, 因為知道惦記著同學還錢的滋味,哪怕就一兩塊錢;

「因為錢少, 有多少錢心裡特別清楚,珍惜每一分錢,在其他方面也是一樣,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自己心裡清楚」;

「知道自己花錢能力在哪裡, 不任性,不攀比,有時候看到自己喜歡又力所能及買到的那個東西,也會買一樣給自己當獎品」;

「努力兼職、拿獎學金,從大一時在大馬路上發傳單拉客戶賺60元,到大四有了長期穩定收入不錯的兼職,自己負擔生活費。

看過了人生多種形態,更加理解別人,特別是窮人,人生而平等,每個人都值得被尊重」;

「善于利用各地的免費學習資源,比如圖書館、閱覽室、美術館、博物館,感覺 自己學得越多,占的便宜越多,于是努力學習」;……

經濟學家薛兆豐曾說:

「貧窮其實是兩個詞的組合,貧是指你當前財務狀況差,而窮是指窮盡、沒有希望。

年輕人人力資本本身就是最大的財富,只是還沒到收穫大量資產變現的年紀。」

貧窮或富有,在人生中都只是某一個階段的狀態。

逃離不了的窮只有一種,就是精神貧窮。

沒有了奮鬥的目標,得過且過,怨天尤人,那才是一輩子都無法擺脫的貧窮。

警惕窮人思維的陷阱,活出精神與物質的富足。

用戶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