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5年,19歲的殷玉珍在如花似玉的年紀被父親逼迫嫁進荒漠,住進只有4m²的地窖新房。
不甘心就這樣在荒漠蹉跎一生的她用了15年的時間,讓自己活成了享譽世界的傳奇人物。
在這背后,是一個女性跌宕起伏的坎坷人生。
嫁進荒漠,不甘認命
殷玉珍出生于陜西的一個貧苦家庭,殷玉珍的父親為了改善一家八口人的生活,經常會上山打獵。打來的野味既可以滿足六個嘴饞的孩子,也可以強壯孩子的身體。
有一天,殷玉珍的父親在打獵時突然失蹤,作為頂梁柱的父親下落不明,讓殷家六個孩子慌了神。
後來,還是白萬祥的父親不辭辛苦地背著殷玉珍的父親回了家,原來是沙塵暴將殷家父親卷進了大漠。
殷玉珍的父親醒來后,一直記著白家的恩情。看著五個如花似玉的女兒,殷家父親知道女兒們已經到了可以成家的階段,便陸續地想就近將她們早日嫁出去。
考量再三之后,他決定將19歲的殷玉珍嫁給大漠中的白家兒子。殷玉珍知道后,大哭了一場,但是礙于父親的威嚴并不敢過度反抗。
到了約定的時間,殷玉珍辭別家人,騎著一頭灰突突的毛驢只身前往了大漠。看著眼前的景象愈發荒涼,殷玉珍的心情更加低落消沉。
隨著白家所謂的婚房映入眼簾,殷玉珍的心跌進了冰竅。在她來之前,給自己做過心理建設,構想過荒漠中的條件。但是,現實的大漠中卻更讓人絕望。
漫無邊際的大漠中,自己的「婚房」顯得很不起眼。本是結婚的大喜之日,白家卻擺不出任何一種像樣的面食,只有大漠中土生土長的沙米或者沙蓬子,邊吃還得便挑出里面的沙子。
19歲是最為青春靚麗的年華,每個少女都懷揣著對于愛情和未來最美好的期待。
但是,19歲的殷玉珍卻感到一片荒蕪,對于未來的婚姻喪失了全部的希望,開始日益沮喪和消沉。
新婚之夜,殷玉珍倔強地擦掉臉上不干的淚痕,上身仍然直挺挺地坐著,對于丈夫的示好絲毫不為所動。
到了深夜,開始旁若無人地放聲大哭。就這樣,帶著對于命運不甘和怨恨的復雜情緒,不知疲倦地哭了七天七夜,直到再也哭不出來。
不甘心在荒漠蹉跎一生的她想逃,在白家人不注意的時候,騎上從自家帶來的驢便開始向大漠邊緣進發。
但是季節更替的時候,沙塵暴等突發天氣也是格外危險,往往殷玉珍走著走著,便被眼前的黃沙打亂計劃,迷失方向。
白家在發現殷玉珍不見之后,便開始四處尋找。每次在大漠發現殷玉珍時,白萬祥便不吵不鬧地勸說妻子回家。
幾次出逃都是這樣,慢慢地,殷玉珍認命了。她覺得自己永遠也走不出大漠,開始心如死灰。
直到有一天早上,殷玉珍和丈夫發現自己的屋門被風沙堵住了,為了逃生,兩人拼命挖開堵在門口的沙子。
費盡氣力之后,才終于打開了封死的屋門,逃出了險境。看著眼前老實巴交的丈夫,殷玉珍心軟了,她開始想要好好過日子。
但是接二連三地被風沙襲擊,殷玉珍的耐心也在不斷被消耗。她感覺自己的生活一直這樣被風沙侵擾很是問題。
于是,在又一次的沙塵暴中,殷玉珍熊熊的斗志被點燃了。或許是父親遺傳給她的退伍軍人不服輸的基因,她決定要改變自己的命運。
殷玉珍對抗大漠的決心有了,但是具體怎麼做呢?她還沒有想出可行的方案。
有一次,殷玉珍在丈夫的陪同下,越過大漠回娘家探親,看到鄰居家門口遺置不用的兩棵小樹苗,隨口便要了來,想要種植在白家的院子里。
她想的是,等到春暖花開之時,兩棵小樹沒準會發出新芽,到時候綠油油地,肯定十分迷人。
沒想到,在殷玉珍精心的呵護和看顧下,兩棵小樹竟然真的越長越茂盛,早晨風沙堵住屋門口的情況少了很多。
也就是這一年,大兒子帶著響亮的哭聲出生了。
也許,中國女性天生就具有一種打不倒的韌勁,無論在怎樣惡劣的環境中,都會向下扎根,向上發芽,總有一天,會開出滿樹的繁花。
殷玉珍便是這樣,在大兒子出生后,為了不讓兒子吃自己曾吃過的苦,她決心要改變這種抬頭荒漠低頭黃沙的生活環境。
她開始在家周邊種植蔬菜和糧食,甚至她還幻想把整個毛烏素沙漠都種滿綠樹和稻田。雖然她內心有無數的憧憬,但真正實施起來才體會到其中的艱難。
大漠惡劣的現實情景,實在是超乎她的想象,在多次打交道之后,她深刻地發現小看了這個被譽為「中國四大沙漠之一」的不毛之地。
人與荒漠的對抗,屢敗屢戰
1986年的秋天,殷玉珍將家中唯一的一頭小公羊牽到了離家千里的集市上,打算用這只瘸腿的羊羔換取幾百棵樹苗。
當天運回家之后,殷玉珍和丈夫便開始馬不停蹄地在院落四周開墾種植。偌大的荒漠,只有兩個若隱若現的人影不斷穿梭于漫天的風沙中。
殷玉珍和丈夫分工明確,一個負責在新的沙地上搬運栽植新的樹苗,一個負責查找半死不活的植株并及時填補上新的樹苗,兩個人這樣勤勤懇懇地連續干了幾個月。
當最后一棵樹苗終于穩穩地屹立在大漠上時,殷玉珍和丈夫心中無比地甜蜜。他們覺得自己的美好生活就在眼前,一切都會向好的方向發展。
但是,現實總是在我們意想不到的時候,給我們當頭一棒。
幾天后的早上,在殷玉珍走出屋門后發現,幾百棵樹苗慘遭襲擊,存活下來的僅僅不到十棵。
幾個月來的努力,被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沙全部摧毀。兩個人心如死灰,第一次見識到了大漠的冷漠。
但是殷玉珍在消沉了幾天之后,又開始和丈夫盯上了水渠,因為通過和小鎮上專業種樹人的溝通,發現了幾百棵樹可能死于根部無法接觸水源,所以根系不夠發達,在大風一來的時候,便輕而易舉地被連根卷起。
經過指點之后,殷玉珍才發現存活下來的不到十棵的小樹苗,確實離自己打水的井很近,專家說的是對的。這樣一來,水渠的建造便提上了夫妻倆的日程。
在大漠中尋找合適的水渠路線并不簡單,需要調查清楚地下水的支流分布情況。經過兩人幾天的挖掘,他們在大漠下層發現了深色沙土。
看到希望的夫妻倆一點一點兒地埋頭苦干,他們用了大半年的時間,將一條千米長的水渠挖了出來。
殷玉珍此時的情緒十分高漲,覺得治沙事業的成功近在眼前。為了大漠改舊換新,殷玉珍不顧孕身的笨重,比丈夫都要更加積極主動。
但是天有不測風云,不幸也悄然地臨到了這個家庭。
那一天,殷玉珍的丈夫需要到鎮上買一些急需的農具,但是又擔心臨近產期的妻子無人照顧,就勸告妻子在家安心養胎先別去大漠干活了。
殷玉珍嘴上答應得很好,但是丈夫一出門,她又扛著鋤頭去挖水渠了。剛到水渠旁邊,殷玉珍就發現自己的羊水破了。
但是舉目四望,不見一個人影,她開始慌亂起來。猛烈的劇痛致使她思考不了很多,慢慢地蹲伏下來之后,開始自己給自己接生,在陣痛中,第二個孩子出生了。
但是,因為殷玉珍太過于虛弱,在扯斷臍帶的時候,沒注意到身邊有一根枯裂的樹枝。靠蠻力一拽時,孩子被樹枝劃出了一道長長的血口,加上天氣寒冷,沒過一會兒,孩子便嘴唇發紫,失去了氣息。
呆坐在地的殷玉珍就這樣一直抱著死去的孩子,等到丈夫趕到時,殷玉珍臉上的淚早已沾滿了風沙。
兩個人就這樣悲痛地彼此對望,相顧無言,殷玉珍暗下決心,這條水渠一定要建成。在明年春暖花開的時候,要讓死去的孩子看到不一樣的大漠。
但是,那一年的天氣比以往更加惡劣。千米長的水渠,在一夜大風呼嘯之后,泯然歸于平地,看不到一點蹤影。
殷玉珍的心又一次被撕碎了,她開始對大漠產生恐懼和恨意。不過,除了惡劣的外在環境,夫妻二人心中的孤獨也是與日俱增。
堅持與希望
身處于大漠中,除了自己的丈夫孩子,殷玉珍一年兩頭看不到一個活人。大漠給人的寂寞和孤獨,是比外在的荒涼和惡劣更難以讓人忍受的。
在一次漫無目的地閑逛中,殷玉珍發現了一串痕跡十分明顯的腳印。她欣喜不已,對著四周大聲喊著:「有人嗎?有人嗎?」
但是四周萬籟寂靜,只有呼呼的風聲,仿佛在回答她這串腳印的主人早已離開。
不過,這一次,殷玉珍并沒有失落,她馬上折返家中,拿著丈夫新買的鐵盆回到了這一串腳印前,小心翼翼地蓋住這寶貴的痕跡。
在她看來,這是大漠第一次向她微笑,也許有一天,自己的家周邊會遍滿鄰舍,不再是孤身一家。
因為這次經歷,殷玉珍種樹的熱情又一次被喚醒了。她又過上了起早貪黑種樹載苗的生活,臉上也一掃之前的愁云,開始面帶微笑,對于新的種樹計劃滿懷期待。
大漠的孤獨使得殷玉珍學會了珍惜和滿足,絕境之中往往讓人有枯木逢春的力量。
或許是見殷玉珍太過于執著,大漠終于向她展現了溫柔的一面。
在一個巧合中,殷玉珍得知娘家附近的村子有人免費提供沙地樹苗,在經過協商之后,樹農很大方地為她無償提供5萬棵樹苗。
殷玉珍和丈夫又開始了栽樹生活,只不過,這一次的任務更加繁重。夫妻倆每天都得凌晨起床,趕到樹農家的苗圃。
并在下午沙塵暴和狂風吹起之前趕回家中,而當天的樹苗必須當天栽上,否則,成活率很難保證。
在種樹的間隙,兩人還需要及時地將被風刮走的樹苗穩固根基,缺水干死的樹苗也需要及時處理。
往往昨天剛栽好的樹到了第二天就又需要重新種新的,這一切,對于殷玉珍和丈夫的心理考驗也是不足小覷的。
在這樣連軸轉了十幾天之后,殷玉珍和丈夫走路都是輕飄飄的,睡眠不足加上過度的勞累,使得兩人瘦成了皮包骨頭,讓人十分心疼。
但是,讓人欣喜的是,他們家的周邊沙土地越來越綠了,甚至完全赤裸光禿的黃色早已消失不見。
取而代之的,是一片片,一棵棵稚嫩而又堅定的小樹苗,向著天空伸展著淺綠色的枝干。
經過報道,殷玉珍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。大家在感動的同時,也都身體力行地來到毛烏素沙漠,種下一棵棵象征著希望的沙地苗。
就這樣,一年又一年,毛烏素沙漠的綠色,開始不動聲色地艱難擴張著。
當大眾再一次關注到毛烏素沙漠時,這里已經不再是漫天風沙的惡劣環境,而是出現了一條條緩緩流淌的綠色水源。
此時,毛烏素以它的新樣貌征服了前來觀賞的游客。殷玉珍的愿望也成為了現實,沙漠變綠洲的美好,吸引了更多發家致富者的腳步,在她家附近,有了一家又一家的鄰舍。
殷玉珍美好的信念和堅持終于得到了回報。
經過15年堅持,夫妻倆屢敗屢戰,終于戰勝了這片荒漠,成功將家門口的荒漠變成了綠洲。
15年的時間,他們種植樹苗超30萬棵。在兩人的帶動下,當地涌現出了240多戶造林超3000畝的種植大戶。
原來那個19歲不認命的少女變成了現在為世界贊譽的「治沙女王」。
昔日新聞報道上,漫天黃沙的惡劣天氣是荒漠的標志,但是眼前綠蔭連綿的毛烏素卻如此生機盎然。
鮮少有人知道,大漠的改頭換面與默默無聞的治沙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。十年一耕,才會有滿樹的春光。
現在的毛烏素已經是人與自然和睦同居的美好景象,珍稀的獵禽也開始頻頻光顧這片曾經的不毛之地。
潺潺的流水環繞著曾經的大漠,水渠也在這片土地上屢見不鮮,為著龐大的綠樹帶穩定地貢獻著自己的力量。
在毛烏素這片沙漠上,有著數以千計的種樹治沙人,每個人的背后都有著感動人心的力量。他們日復一日的堅持,內心的孤獨和隱忍都得到了最好的褒獎。
除了殷玉珍,很多人都為這片大漠的綠色默默的付出著。張應龍在面對治沙任務時,義無反顧地承包了萬畝的荒土,自耕自種地埋下了一棵棵樹苗,培養了將近50萬畝的護林帶。
石光銀在兒子犧牲之后,仍然忍住內心的悲痛,將千棵樹苗從遇難的兒子肩上接過,和孫子一起又重新踏入了護林的隊伍中。
千千萬萬動人的治沙種樹的故事,在環境治理的長河中閃爍著耀眼的光芒。毛烏素沙漠變綠洲的背后,是數不清的汗水和眼淚拼湊成的勵志故事,他們值得我們最高的敬意。
殷玉珍雖然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,但是她面對龐大的荒漠沒有選擇袖手旁觀,而是敢于用自己的雙手打拼出一個不一樣的未來。
而今的她和丈夫仍在創造「奇跡」,她不僅在這里引進了楊樹、云杉等植物,還在這里種糧食、種花、種果子。
夫妻倆用40多年的時間,在這里創造了一個「綠洲田園」,看著如今的景象,任誰也無法想象,幾十年前這里還是寸草不生的荒漠。
殷玉珍與丈夫他們的兒子也追隨著父母的腳步,留在了這里,幫著父母繼續打造這一片「世外桃源」。
曾經,面對荒漠的挑戰,他們一直在堅守,守出了一片綠洲。
對于現今擁有各種網絡資源的我們來說,更不應該輕易向現實妥協,而是要有勇氣去面對和改變。
我們都是自己人生的種樹人,在肉眼可見的荒漠地帶,我們擁有改變一切的力量和智慧。
不要在可以拼搏的年紀選擇躺平,我們有更加偉大的呼召,成為更美好的自己,我們只需要更加勤奮和勇敢。
新一年的種樹人,向你致敬,愿你的人生也可以春意盎然,奔赴美好生活。
殷玉珍與兒子
(圖片及故事素材均來源于互聯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