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0年,她被評為「環球20位最具影響力世紀女性」。
2009年,她又上榜「60年中國,十大風尚影響力女性」。
2014年,她出版書籍《與卓越同行》,高票獲選「2013年十大網友最喜愛的書籍」之一。
她,是鳳凰衛視前主持人,現鳳凰衛視資訊台副台長:吳小莉。
從臺灣到香港,再從香港到大陸。
多地輾轉,不斷歸零,重新出發,她的事業之路越走越寬。
當初,她因為什麼走出臺灣?又因為什麼,被總理當場點名?
吳小莉是臺灣人,出生在1967年。
父親吳振華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工作,母親是家庭主婦。
或許,在大多數男人的骨子裡,都有傳承血脈的情結,吳振華也不例外。
他心心念念的,就是此生能有一個英武的兒子。
但天不遂人願。
妻子接連生了6個女兒,看著家裡清一色的娘子軍,七張嗷嗷待哺的嘴。
吳振華只得放下執念,安心養育「七仙女」。
或許是沒能生男孩萌生的補償心理,排行老五、性格爽朗的吳小莉,被父母當成男孩養。
她一直都記得,母親會給姐姐們留長髮,紮漂亮的麻花辮兒。
反觀自己,總是齊耳短髮,也難怪陌生人會把她當成小男孩。
或許是因為這種「粗野」的教育方式,她變得天不怕地不怕。
就連班裡的男生,都不敢和她打架。
班主任看出,同學們都很「怕」小莉。
于是就讓她當班長,來管理秩序。
小莉本就性格強勢,再加上有「班幹部」光環加持,自然成為班裡的「大姐頭」。
但不是所有女孩,都和小莉一樣強硬。
有一次,男孩們又故意搗蛋,把一個女同學欺負地「哇哇」大哭。
小莉哪裡容得下他們撒野,直接去找「當事人」算賬。
男生看到吳小莉怒氣衝衝地走來,嚇得集體躲進男廁所,還在裡面叫囂著說:
「有本事進來抓我啊!」
沒想到,吳小莉還真就不管不顧。
只聽「啪」地一聲,她將門用力打開,沖裡面大喊:
「你給我出來!」
而吳小莉的強勢,不光體現在性格上,在學習上也盡數體現。
從小學到高中,她一直成績優異。
在清華大學讀碩期間,更為自己爭取到出國留學的機會。
但要去國外,就意味著家裡要負擔更多的費用。
可父母除了她,還要撫養另外幾個姐妹,生活壓力不言而喻。
一邊是壓力山大的父母,另一邊是滿懷憧憬的未來。
吳小莉思來想去,實在不知道該如何抉擇。
最終,她還是決定先放棄出國,工作兩年闖一闖再說。
吳小莉的大學專業是傳播學,畢業後,她決定當一名記者。
可當時,臺灣只有三家電視臺,從業人員幾乎成飽和狀態。
在激烈的競爭下,進入電視臺工作的機會,顯得尤其珍貴。
先筆試,後面試,吳小莉跟500多個人一起角逐渺茫的就業機會。
最終只有3個人通過考試,吳小莉,就是其中之一。
那時候,還發生一件趣事兒。
面試當天,母親專門帶她去新娘禮服店化妝。
濃濃的眼線,紅紅的腮紅,硬生生把一個黃花大姑娘,化成一個要出嫁的新娘。
到現在,吳小莉都沒鬧明白,自己頂著那麼奇怪的妝去面試,是怎樣得到工作機會的。
本以為,工作定了,就萬事大吉,不需要再吃苦受累了。
可事情哪有那麼簡單。
她剛剛轉正,問題就接踵而來。
當時,吳小莉剛參加工作不久,資歷太淺,沒人主動幫襯她。
她只能親力親為,自己花錢買衣服,獨立化妝做造型。
甚至自己到處找新聞,預約採訪物件。
為此,她每天都精神緊張,不停地看報紙、聽廣播。
在超負荷的工作狀態下,吳小莉肉眼可見地瘦了一大圈。
父親看在眼裡,疼在心裡。
他看著女兒眼下烏青,一臉憔悴的模樣,差點說出一句話:
「要不,你先別幹了,先出國念完書,再回來看看。」
但這些話,父親最終咽進了肚子裡。
因為,他的負擔也不輕,也跟女兒一樣,在拼力地奔波。
經過幾年「殘酷」訓練,吳小莉能力飆升,收入也趨于穩定。
本以為,自己會一直在臺灣電視臺工作。
但一個意外的驚喜,很快降臨到她的身上。
香港鳳凰衛視中文台給她打電話,有意邀請她到香港主持新節目。
一面是離父母很近,穩定舒適的當下生活。
一面是背井離鄉,到陌生城市重新打拼的挑戰。
吳小莉選擇了後者。
趁著年輕,她想嘗試新事物,想到更廣闊的天地裡展翅翱翔。
這冥冥之中的選擇,悄然改變了吳小莉的人生。
在一片反對聲中,她拉著行李箱,隻身踏入香港,從零開啟自己的新事業。
她知道,前方這條路不會輕鬆,只是沒想到,選擇的代價竟然如此之大。
1993年,吳小莉暫別臺灣,開始了在香港的獨居生活。
對于在大家庭中成長的她,這無疑是孤單的。
在臺灣生活時,家裡加上她,一共六個姐妹。
每天下班,她們可以嘰嘰喳喳地聊天,好不熱鬧。
可在香港,她只能蝸居在小房子裡面。
家裡掉根針,她都聽得見聲音。
其實,小莉來香港之前,朋友就勸過她:
「到香港之後,你一定要買一台電視機或收音機,不然你會覺得特別恐慌。」
在電視機還沒到位時,她只能靠聽收音機,消磨下班時光。
可一打開收音機,裡面播放的不是廣東話,就是英文。
她完全聽不到自己熟悉的普通話。
到了晚上,吳小莉看向窗外。
香港夜景很美,燈火闌珊。
還有緊密的高樓大廈,繁華至極。
隨著時間推移,大廈裡面的燈,開始一盞盞熄滅。
她心裡不知道為什麼,就感覺空空的。
有時候,吳小莉還會整晚睡不著覺,只能靠看電影來打發時間。
有一次,香港遭遇久違的颱風天,風「呼呼」地吹著。
小莉和平常一樣,打開電視看電影。
突然,她好像聽到」咚咚「的敲門聲。
這對于獨居女生來說,就是一種驚嚇。
小莉嚇得調低音量,不敢出聲。
直到她聽到門外女同事叫她的名字,才起身開門。
原來,女同事擔心小莉害怕,特意過來陪她。
當一個人身處孤獨之時,那些細枝末節的善意,總會令人感到格外溫暖。
同事的關心,成為吳小莉在香港堅持下去的支撐。
除了時常襲來的孤獨,語言不通也成為小莉必須面對的現實。
當地人通常講廣東話,而小莉講普通話。
互相溝通時,兩個中國人只能講英語。
兩個中國人用英文聊天,場面難免滑稽。
但吳小莉明白,既然做了這個選擇,無論現實中面臨多少困難,她都要努力適應。
于是,她一邊工作,一邊學習粵語,逐漸適應香港的生活。
她的職業生涯,也在她的勤奮努力下,即將迎來濃墨重彩的一筆。
1997年,香港回歸祖國。
小莉接到命令,主持《香港回歸世紀報導60小時播不停》。
也就是說,除去吃飯和上廁所,其餘時間,她要一直坐在鏡頭前進行直播。
而且,即便她提前查好資料,準備好演講稿。
在直播過程中,也難免會有意外狀況出現。
這非常考驗她隨機應變的能力。
超長的工作量,成倍的壓力,換作他人,也許會委婉拒絕。
但吳小莉的字典裡,從沒有」 放棄「二字。
「挑戰」的另一個名字就是「機會」,她告訴自己,一定要抓住。
直播當天,她早就提前調整好狀態,坐在演播台前。
她要跟電視機前的觀眾一起,見證這激動人心的時光。
當時,小莉的母親也在電視機前觀看直播,她還納悶:
「昨天我睡覺的時候看到你,早上起來打開電視,還能看到你,你沒睡啊?」
許多觀眾都有這樣的錯覺。
其實,在播出間隙,電視臺會播放相關紀錄片,幫助觀眾回憶歷史。
在這期間,吳小莉能稍微休息一下,但最多也就睡兩個小時。
在長達兩天半的直播裡,吳小莉只睡了7個小時。
一般情況下,嚴重睡眠不足會影響到人體正常思維。
但令吳小莉意外的是,在她直播過程中,由于情緒激動,根本感覺不到一絲疲憊。
她腦中只有一個想法:
一定要告訴大家,接下來會發生什麼。
事後,她回憶,那是因為深深的民族自豪感,才支撐她堅持這麼長時間。
到現在,那段超長直播,依然是吳小莉人生中,最寶貴的經歷之一。
她評價到:
「這種事,可能人生很難再有了。」
也因為經過這一次的工作考驗,吳小莉再面對高強度的工作時,都能夠做到遊刃有餘。
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,更是徹底改變了她的人生。
因為業務能力出眾,1998年3月,鳳凰衛視派她到北京兩會做專訪。
這是吳小莉生平第一次,接觸這麼宏大的場面。
她懷著忐忑又激動的心情,踏上香港飛往北京的航班。
彼時,她有點緊張。
更沒有料到,北京之行,會讓自己的事業急速攀上高峰。
採訪當天,吳小莉早早起床,在RM大會堂門口等待進場。
儘管她的普通話已經非常標準,但她還是擔心那一點點的地域口音。
面對這麼重要的任務,見識過大場面的吳小莉,也有「情怯」之時。
好在,她有極高的專業素養,很快就平復心態,隨著人流入場就坐。
記者會一開始,大家紛紛舉手提問。
吳小莉雖坐在第一排,看似占盡位置優勢,但奈何舉手提問的記者太多。
她一次次地舉手,又一次次落空。
眼看時間將近尾聲,她還沒有提問,心裡不免焦急。
臺上的總理,好像看出小莉眼中的急切,他主動點了吳小莉的名字。
朱總理說道:
「你們照顧一下鳳凰電視臺的吳小莉小姐好不好,我非常喜歡聽她的廣播。」
此話一出,所有人的目光,都落到她身上。
吳小莉不敢確認,以為自己聽錯了。
但多年的主持經驗,讓吳小莉用最快速度調整好思緒。
她從座位上站起,表示感謝:「謝謝,朱總理,您也是我的偶像。」
為不耽誤時間,她直接進入提問環節。
第二天,吳小莉因被朱總理「欽點」提問,引來大量關注。
甚至還影響到香港股市,登上香港報紙頭條。
當時,正處于亞洲金融風暴時期,吳小莉其中一個問題就是:
「在風暴之下,朱總理對香港有什麼樣的支持?」
總理回答道:
「全力支持。」
第二天,香港股市大升三百點。
香港記者有一篇報導,標題是「一個讓香港股市升了三百點的提問,這個女性到底是誰?」
而吳小莉的事業,也因為朱總理的「點名」,開始如日中天。
2001年,她從知名主持人,升職成為鳳凰電視臺資訊台副台長。
從主播到管理層的轉變,並沒有讓吳小莉輕鬆起來。
相反,她工作更拼命了。
甚至不惜冒著生命危險,奔赴採訪現場。
2009年,泰國南部發生暴亂。
暴徒亂槍掃射,血洗了清真寺。
滿地的鮮血和屍體,令人觸目驚心。
那時,吳小莉正在北京出差。
而泰國內政部長剛好也在北京,打算直飛泰國南部,平息暴亂。
或許,是記者的責任感在作祟,她直接詢問部長:
「請問,我可以跟去採訪嗎?」
對方同意了吳小莉的請求。
可她雖是資深記者,卻從未有過身涉險境的經歷,說不恐懼是假的。
為了自身安全,吳小莉帶上幾個五大三粗的同事,隨部長飛向「虎穴」。
慶倖的是,採訪過程十分順利。
採訪結束,在吳小莉將要離開時,泰國的警衛對她說:
「其實,我們還是很緊張的。」
畢竟這是在剛剛發生暴亂,造成重大傷亡的情況下,第一位泰國政府要員出現在現場。
警衛非常擔心,害怕有人威脅到部長安全。
而吳小莉就站在部長旁邊,舉著話筒進行採訪。
若採訪過程中真出現問題,再被曝出「外國媒體因泰國內亂受傷」這樣的新聞,那是一件相當難堪的事情。
自此之後,吳小莉也懂得了保護自己。
再遇到類似事件時,她也學會了三思而後行。
現在的她,時常在兩岸三地到處跑,採訪各地要員、商界名流等。
「賭王」何鴻燊,「玻璃大王」曹德旺等等,都是她的採訪對象。
而優秀的人,總能吸引到同樣優質的伴侶。
吳小莉身邊,就有這樣一個男人,陪著她一步步走向成熟。
吳小莉和丈夫周秉鈞,在香港結緣。
1994年,吳小莉在港工作剛滿一年,周秉鈞也回到香港發展。
不久後,二人在一次聚會上邂逅。
周秉鈞第一次見到吳小莉,就淪陷了。
(吳小莉和老公周秉鈞)
但他比吳小莉不僅大25歲,就連身高也都相差無幾。
吳小莉170cm,而他才172cm。
但外在條件的差距,並沒有阻擋周秉鈞的愛意。
他選擇了「 溫水煮青蛙」的追求策略,和吳小莉先從朋友做起。
周秉鈞先是請她吃飯,怕被拒絕,每次還特意解釋:
「沒有別的意思,只是吃飯。」
吳小莉也沒多想。
就這樣,二人越走越近,但吳小莉依舊沒有動心。
直到他們相約度假。
在入住酒店時,周秉鈞主動要了兩間房。
心思細膩的吳小莉,覺得他是個靠譜的男人,好感也多了幾分。
而促成他們真正在一起的契機,是因為一個外國人。
當時,有個外國男人對吳小莉展開猛烈追求。
吳小莉找周秉鈞幫忙,讓他想辦法打消老外的念頭。
這真是「天助周也」。
自此之後,周秉鈞每天接吳小莉下班,雷打不動。
(吳小莉一家三口)
那個外國追求者見狀,知難而退。
而這,也促成周秉鈞和吳小莉,正式確定戀愛關係。
但高傲如吳小莉。
周秉鈞不光追她的時候費盡心思,就連求婚,也求了三次。
事後,吳小莉回憶:
「之前,他(周秉鈞)和我拍拖了那麼久,也不開口。
你開口了,我就要答應啊,我覺得也得擺一擺吧。」
也因為一次又一次的「考驗」,讓吳小莉看到了周秉鈞的人品。
可他們雖了解彼此,但在外界看來,卻十分不匹配。
甚至還引發巨大爭議。
其實,感情一直都是「 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」。
適合自己的,才是最好的。
也正因為如此,婚後,吳小莉即便有了女兒,也依然能夠將重心繼續放在事業上,大放異彩。
《愛你就像愛生命》中有一句話:
「愛情,會讓人沉淪,也會讓人變得優秀。」
好的感情,總會帶著鼓勵和支持。
這也是吳小莉人生中,最寶貴的禮物。
縱觀吳小莉走過的這條路,她評價自己:「我的人生,就是在不斷地選擇。」
而她所做的每一次選擇,都從未後悔過。
事業上,她放得下昔日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,轉身選擇新的起點,從頭再來;愛情上,她清楚自己想要什麼,選擇了不被外人看好,實際上卻和自己契合的丈夫。
就像她所說:
「每一個選擇,都造就著不同的後果,最重要的是,你選擇之後的努力。」
既然已經選擇,那就好好努力,別給自己後悔的餘地。
正如吳小莉,在選擇過後,她總會著眼當下,踏踏實實地走好眼前每一步,為自己的所有選擇負責。
不只是吳小莉,生活中,每一位成年人,在各自的人生裡,都會伴隨著選擇。
也許,在這個過程中,許多人會迷茫、糾結、害怕,擔心自己選錯路,最終滿盤皆輸。
其實,與其害怕出錯,不如學會為選擇負責,拼盡全力。
你有沒有看過吳小莉主持的節目?對她有什麼看法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