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大陸江西省浮梁縣新平村的群山里,有個以圓形為主體的現代高層建筑群,它造型奇特,色彩絢麗,和當地的居民建筑,風格完全不同。
整個建筑的周身,都鑲嵌或裝飾了數以萬計的、各式各樣的陶瓷制品,有瓷片、有磁盤,有瓷瓶,有瓷人等,組成了一幅幅五彩斑斕、美輪美奐的陶瓷畫卷。
這樣一個龐大、風格獨特又具有藝術色彩的建筑群,你肯定想象不到:
它竟是一個沒有上過學、不識字的老太太,從81歲開始,耗費6000多萬(2.6億新臺幣),傾盡一生積蓄,用10年的時間歷經千辛萬苦,親手打造的!
一個高齡的老人,為何要在耋耄之年,獨自在遠離人煙的大山深處,不惜花費巨資,不惜傾家蕩產、費時費力地建造這樣的奇怪的陶瓷房子?
1
老人名叫余二妹,1930年出生在江西省都昌縣南峰鎮余晃村,自小家境貧寒。
12歲那年,因為父親病逝,為了生計,她迫不得已離開家鄉,跟隨舅舅在景德鎮陶瓷作坊里學藝。
雖然沒讀過書,不識字,但是年幼的余二妹,聰明能干,勤奮好學,特別能吃苦,沒用幾年,她就掌握了從黏土到繪畫坯料再到陶瓷的全套工藝。
解放后,年輕的余二妹不甘心一輩子呆在小作坊,她先后去了景德鎮數一數二的陶瓷大廠工作,和眾多技藝高超的師傅學習,這使得她制瓷技藝越發精湛。
50歲從工廠退休以后,趕上改革的春風,她在浮梁縣開辦了屬于自己的柴窯和陶瓷廠,經過幾十年的打拼,陶瓷廠生意越做越大,產品遠銷世界各地,她也因此積累了上千萬的財富。
天津瓷房子
2
80歲那年,余二妹偶然在天津看到了當地的地標建筑「瓷房子」,這讓她的內心受到了強烈的震撼:
景德鎮作為以瓷器聞名于世的瓷都,竟然沒一個令人矚目的陶瓷建筑!還不如工業城市天津!
這讓和瓷器打了一輩子交道的余二妹情何以堪!于是她暗下決心,一定要建一個屬于景德鎮的陶瓷宮殿。
從天津回來沒多久,她就和親人朋友表明了想法。
這個消息,無異于平地一聲雷,頓時炸了鍋。不僅兒女們強烈反對,就是親戚朋友們也都不能理解。
大家普遍認為她是癡人說夢,不切實際。況且她如此高齡,不好好享福,純粹沒事找事。
對于眾人的不理解,余二妹只是反復地說:建陶瓷宮殿,對我和景德鎮都非常重要。
3
81歲時,不顧家人反對,她開始獨自著手實現建設「陶瓷宮殿」的夢想。
她拿出了一生的積蓄,一個人跑到新平村的大山里,之所以選擇新平村,因為這是景德鎮陶瓷的發源地。
她先用200萬元(900萬新臺幣)租了50畝地,因為沒和兒女們商量,兒女們得知后氣得和她3年沒有來往。
除了金錢,她又把一生收藏的6萬余件瓷器,作為宮殿的原材料和展品,也全都拿了出來。
這其中大部分是她原來工廠生產的產品,也有部分是明清時期的價格不菲的陶瓷制品,曾有人想花2500萬(1億新臺幣)元向她收購藏品,但都被她拒絕了,但用來建宮殿,她一點不心疼。
但造陶瓷宮殿,不是造普通的房子,要把大量陶瓷制品按照設計方案一點點朔型后、鑲嵌或粘貼到墻壁上,工作量大,工藝復雜,資金消耗的很快。
為了省錢,她一個人在臨時搭建的不通水電的窩棚里,一住就是三年。
為了省錢,她吃泡面,穿幾塊錢的衣服,甚至幾十元的衣服都不舍得買。
為了省錢,她舍不得買蚊賬,晚上就用一個濕毛巾擋在臉上防蚊蟲,早上起來毛巾上面都是蚊子尸體。
為了省錢,她不請設計公司,而是花20元錢(90新臺幣)打印出福建土樓的照片,她參考照片,自己搞定房屋設計圖。
為了省錢,能干的工作她都自己干,設計繪畫、準備建材,建筑裝飾,給工人做飯等等。
老人在修建宮殿的過程中,苦和累不是最難的,最難的是忍受孤獨和委屈。
兒女們因為生她的氣,三年間互相沒來往,她一個人在山里孤獨地生活了三年!
頭幾年,因為有些手續遲遲辦不下來,只要一開工,就會受到各種阻撓和干擾,從而影響施工進度,面對太多的委屈,她一人深夜哭過,失眠過,病倒過,不過最后她都挺了過來!
4
終于在5年后,2016年,她86歲時,第一座陶瓷宮殿建成了。
老人給這個宮殿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,「瓷宮」。
對于剛建成的瓷宮,余二妹做出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決定,她將瓷宮的管理權交給了政府。
2016年10月1日,當建好的瓷宮正式對外開放時,震驚了世界,國內外媒體紛紛報道。
世人都不敢相信,這樣一個宏偉壯觀、富麗堂皇的陶瓷宮殿,竟然是一個不識字的、快90歲的老太太打造的。
瓷宮的外形仿照福建永定的土樓,除了主體結構采用鋼筋混凝土澆灌,其他位置,包括墻面、地面,頂棚、梁柱全都用陶瓷鑲嵌和裝飾,總共用了80多噸陶瓷碎片,共計6萬多件瓷器。
而瓷宮內部有三層,每層121坪,共計363坪,里面用于裝飾和展示的陶瓷,涵蓋了景德鎮的四大名瓷——青花瓷、粉彩瓷、玲瓏瓷和顏色釉瓷。
每一件都是都是按照景德鎮的傳統柴窯燒制而成的, 每一件都是景德鎮陶瓷的代表,其中不乏精品、孤品和價值昂貴的珍品。
而且余二妹還專門做了一系列陶瓷版畫,有偉人、有帝王將相、有歷史人物、有四大名著,有書法、有名畫、有佛教人物,甚至還有一帶一路海上絲綢之路。
雖然她不識字,但她特意請人為每一個版畫都做了文字解釋。
整個瓷宮,可以稱得上是一個綜合了建筑技藝、陶瓷藝術和傳統的文化歷史的博物館。
5
第一座瓷宮建成以后,余二妹又陸續投資建造了婚慶樓、瓷海、清風寺等建筑,10年下來,已形成以瓷宮為首的陶瓷建筑群。
余二妹前前后后,用10年的時間,從租地到買地,從治理山體滑坡到整體建筑的投資,陸續投入6000多萬元(2.6億),而且還欠下了不少外債。
婚慶樓
如今的瓷宮,被評為國家2A級風景名勝區,門票25元(111新臺幣)每人,每年吸引了大量的國內外游客來參觀,是人們去景德鎮旅游的必去打卡地。
而余二妹老人也92歲了,子女們早已同她和解。她現在最大的心愿,就是把欠款還清之后,就把瓷宮完全交給政府。
對于老人的行為,很多人至今無法理解:
老人奮斗了一輩子,在八九十歲的高齡,為何不好好安度晚年,非要把所有的財產和全部家當都散盡,不僅沒給兒女留一分,還背上了巨債,惹得眾叛親離?
而千辛萬苦建成的瓷宮,最后卻無償捐獻國家?她到底是怎麼想的?
老人曾對著疑惑滿滿的游客說過:
「我辛苦賺了一輩子的錢,最后也帶不走,不如用來做一件造福這座城市子孫后代的事,也算圓了自己最初的夢。」
原來老人在見到天津瓷房子之前的多年里,她內心深處一直隱藏著一個夢想:
她想把自己一生制作和收藏的傳統的景德鎮陶瓷,放在一個展館中保存下來,留給子孫后代,而不只是留給子女。
而天津之旅偶遇瓷房子之后,她就把多年的夢想照進了現實。
余二妹,一個沒上過學、不識字、看似沒啥文化的老人,卻傾盡一生所有,傾家蕩產也要把景德鎮寶貴的、傳統的陶瓷文化,用「瓷宮」的方式傳承給后人,留給子孫!
老人境界如此之高,眼界如此之遠,格局如此之廣,夢想如此之大,實在令人敬佩。
因為在如今的年代,人們活著,有夢想的人不多;有夢想敢于去實現的就更少;敢于在八九十歲仍然努力追求夢想的人,微乎其微。
大多數人都是渾渾噩噩地活著,內心空虛而迷茫,即便在努力奮斗,也不過是為了追求金錢,為了物質享受,為了一己私利而活。
很少有人能做到像余二妹老人這樣:
拋卻了世俗的觀念,有著高遠的夢想 ,心底無私心懷大愛!
奮斗一生卻不貪圖享受!擁有千萬家財卻過著清苦的生活!傾家蕩產卻是為別人!
為了追夢敢于承擔、舍得放棄,愿意付出,哪怕八九十歲,也無所畏懼,勇往直前!